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播放_午夜免费av不卡一二三区_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综合_妻18毛片?级毛片免费看

服務電話:400-6362-118
減薄對后續(xù)晶圓劃切的影響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5-19 點擊數(shù):28


 

前言

在半導體制造的前段制程中,晶圓需要具備足夠的厚度,以確保其在流片過程中的結構穩(wěn)定性。盡管芯片功能層的制備僅涉及晶圓表面幾微米范圍,但完整厚度的晶圓更有利于保障復雜工藝的順利進行,直至芯片前制程完成后,晶圓才會進入封裝環(huán)節(jié)進行減薄處理。

  

晶圓為什么要減薄 

 

封裝階段對晶圓進行減薄主要基于多重考量。

 

從劃片工藝角度,較厚晶圓硬度較高,在傳統(tǒng)機械切割時易出現(xiàn)劃片不均、裂片等問題,顯著提升不良率;而減薄后的晶圓硬度降低,能夠實現(xiàn)更精準、高效的分離,大幅提升劃片質量與效率。

隨著電子設備向輕薄化方向發(fā)展,封裝厚度已成為關鍵指標,尤其在芯片堆疊技術中,晶圓減薄能夠有效降低整體封裝厚度,滿足可穿戴設備、移動終端等微型電子產品的需求。

 

同時,晶圓制造過程中背面形成的氧化層會影響芯片鍵合質量,減薄工藝可有效去除氧化層,為鍵合提供潔凈、平整的表面,確保電氣連接的可靠性。

 

此外,減薄能夠縮短芯片工作時的熱量傳導路徑,加速散熱,避免因高溫導致的性能衰退與壽命縮短,提升芯片長期運行的穩(wěn)定性。

  

不同封裝對減薄厚度的要求存在差異 

 

引線鍵合(Wire Bond)封裝,典型厚度為100-200微米;

 

傳統(tǒng)封裝(如QFPDIP等)對厚度要求相對寬松,通常將晶圓減薄至約300微米;

 

BGA封裝,減薄范圍在100-200微米,這樣的厚度可以適應球柵的布局和高度要求,同時也能保證芯片與基板之間的電氣連接和機械穩(wěn)定性;

 

CSP封裝,晶圓減薄厚度一般要求在 50 - 100 微米之間。由于 CSP 封裝直接將芯片與基板連接,較薄的晶圓可以減少芯片與基板之間的應力,提高封裝的可靠性,同時也有助于降低信號傳輸延遲,滿足小型化和高性能的要求。

 

先進的疊層封裝中,芯片厚度甚至可薄至30微米以下,以滿足高密度集成需求。

 

 

晶圓減薄工藝 

 

晶圓減薄工藝一般采用機械研磨、化學機械拋光(CMP)等方法。其具體流程涵蓋前期準備、減薄操作(例如粗磨、精磨和拋光)以及后期處理(如清理殘留物、測量平坦度和質量檢測)。

 

在實際晶圓減薄生產中,多采用組合工藝來確保加工精度與效率。例如,若需將硅片從初始厚度減薄至120μm,可先通過高效的粗磨磨削工藝去除大部分材料,將硅片厚度削減至140μm左右。此時,硅片表面因磨削產生損傷層與殘余應力,就需要根據(jù)后續(xù)產品性能要求,選擇一種或多種工藝進行精細處理,實現(xiàn)晶圓減薄的高效化與高質量化,并確保后續(xù)劃切工序的順利進行。

 


 晶圓減薄與劃片工藝的融合 

 

在芯片切割環(huán)節(jié),傳統(tǒng)流程是先在晶圓背面粘貼藍膜并固定于鋼制框架(即晶圓黏片工藝),隨后采用機械切割或激光切割進行分離。    

 

隨著工藝創(chuàng)新,先劃片后減薄DBG)與減薄劃片DBT)技術應運而生。

 

DBG工藝先在晶圓正面切割出一定深度的切口,再進行背面磨削。

  

DBT技術則是預先形成切割切口,通過磨削減薄后利用ADPE腐蝕去除剩余材料,實現(xiàn)裸芯片自動分離。這兩種方法有效規(guī)避了傳統(tǒng)工藝中減薄導致的硅片翹曲與劃片造成的芯片邊沿損傷問題。

 

其中,DBT技術憑借各向同性硅刻蝕劑,既能消除背面研磨損傷,又能修復芯片微裂與凹槽,大幅提升芯片抗碎裂性能。

 

 

關于粗磨/精磨減薄砂輪以及半切/全切金剛石刀片產品應用,歡迎咨詢西斯特科技。

 


相關新聞:
下一篇:法拉第材料特性及切割要點